百川依據生命組成對健康學科的全新劃分
1、脊柱健康學——脊柱是人體生命和健康的支撐立柱系統。脊柱健康學提出是一個大脊柱概念和大健康模式,它是以脊椎為主軸,以骨盆為底座,以雙下肢為支撐點,雙上肢為平衡兩翼,以頭顱為信息控制中心的框架系統,故也可以稱之為“脊肢健康學”或“基柱健康學”,同時它也包涵上醫、中醫和下醫的思想理念和各種技術方法在內。
——物質架構系統
2、臟腑健康學——五臟六腑是人體生命氣血能量的生產和供給系統(即經絡系統),相當于一個國家的內政系統的五大部委,并遵行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和氣機升降理論。所以,臟腑健康學可以獨立成一套學科體系。臟腑和脊柱也正好構成生命體的內外表里關系模式,就好比是:脊柱(支柱)是一個國家的疆界和版圖框架,臟腑就如同是一個國家的內政權力機構,也正好就像中醫所謂的表里關系。
——能量供給系統
3、心性健康學——人的心理、精神、意念、靈魂、自性和性情等是生命現象的最本質特征之一,是整個生命體的信息指揮或主宰。而信息也主要是借助經絡來傳導的,所以,心性健康學涵蓋心理健康、智慧健康和性格及性事健康,在醫學上它包括:中國傳統醫學的上醫(巫醫)、道家醫學、佛家醫學、氣功醫學、神靈醫學或靈性醫學,以及現代醫學所謂的心理醫學、量子醫學、神經醫學和精神衛生等。
——信息調控系統
百川依據學科思想對醫學模式的傳統劃分
1、生物醫學模式——下醫、西醫、科醫、左醫、對抗醫學、物質醫學或疾病醫學,醫科/治病,其指導思想是科學或力學。
2、生態醫學模式——中醫、國醫、和醫、中醫、平衡醫學、能量醫學或健康醫學,醫理/保健,其指導思想是儒學或理學。
3、生靈醫學模式——上醫、巫醫、神醫、右醫、調控醫學、信息醫學或性命醫學,醫德/修性,其指導思想是神學或德學。
注1:一般常規劃分法:基礎理論醫學、臨床治病醫學和預防保健醫學。其實,這只是針對“疾病”而言的分類。
注2:上醫、中醫和下醫的分類是根據解決問題的對象和思維模式來分的,其中,上醫是采用唯心論對生命的精神和靈魂進行調控或安頓;
中醫是采用維和論對健康的平衡狀態和持續過程進行調節;
而下醫則是采用唯物論對疾病的病菌和病灶進行抑制、對抗或清除。
注3:對醫學模式的劃分、理解認識,也是指導我們大醫改的理論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