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川書摘
正確的步態與脊柱健康
坐、立、走、臥是人體四大基本姿勢,其中,“走”是每天動作次數最多、運動量積累最大的動作。所以,脊柱積累性的運動損傷,主要來自于行走的不正確運動或動作。
走路是使身體得到鍛煉的自然運動方式,也可以說是人獲得的最重要的生命力標志,亦是體現人生命質量的主要標志。所以,“飯后百步走、活到九十九”,“健康是走出來的”等俗語都是有一定道理的。但經脊柱醫學工作者們的長期觀察研究,在分析了逾千病例后發現,脊柱積累性的運動損傷,主要來自于行走的不正確動作或運動。走路,作為一種運動可鍛煉心血管、肌肉和脊柱的健康,卻容易長久地損傷生命之樹的主干。由于走路姿勢不標準、不正確,而積累性的、動態的損傷生命中樞——脊柱的正確生理位置,導致脊柱某個點、某個環節上受力點的移動,繼而影響脊柱系統正確地信息指揮與肌體功能運作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,腳因長期受壓,其腳底部生理性受力點容易發生變化,而一旦形成足底新的結構,就會延伸到脊柱,令其發生錯位或移動,以致出現全身性的平衡協調變化,影響脊柱健康。所以,訓練正確的走姿對脊柱的健康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人走路時,隨著腳與地接觸面受力點的移位、改變,脊柱與腿部及各關節受力點也會改變,而經常性的調整足底受力點和面積,則會讓人體在動態中得到修復,減少肌體的疲勞程度。
走路邁步的動作,其用力點不能僅落在腳和小腿上,而要以腰部為中心,向下帶動大腿,再延伸至小腿與腳;向上則帶動背部,甩開雙臂。如同一棵行走中的大樹,枝動,主干同步移動;葉擺,枝干也同時共振搖動。

慢走時應注意變換較低受力點,腳的受力點增多了,對促進腳部的血液循環,改善足底皮膚質量、清除體內垃圾大有好處。反之,如果某一受力點長期受壓,就容易產生腳墊、硬繭或雞眼,且受壓時會有明顯的疼痛;同時,慢走時手臂應交替在腰以上運動,也可抱在前胸,或做高抬舉手的動作,這樣可以減低手臂下垂時間長而引起的血管張力持續加大,避免影響血管管壁的質量,或造成回心血量減少而增加負荷負重的疲勞感。
快走時則應該注意身體的整體平衡,雙臂自然下垂,甩手一定要帶動手臂,掌心向下,指尖向前,手指盡量向上翹;臀部提起,要感覺到是背和腰力,腳并沒有受力和無特別辛苦的感覺;五個腳趾盡量抓地;腳跟不要拖地,也不要邁八字步,應盡量直式邁步,腳尖指向正前方。



▲掃一掃關注源一微信號獲取更多健康咨詢
百川健康科學研究院 百川健康科技有限公司
地址:北京市昌平區西關路20號琥珀郡4號樓2層 聯系電話:18674077125